在白宫的会议室里,美国议员们激烈地讨论着如何让美国“重新伟大”。
最终,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义乌。因为——实在是太便宜了!美国人买得太多了!首当其冲的,是取消 T86 免税政策。该政策对价值 800 美元以内的商品免征关税,是中国数以亿计的商品卖到美国的快速通道。在美国试图振兴本土制造业的大背景下,这一政策似乎早该被取消,但事实上,在今年 2 月美国就曾紧急刹停 T86,但最终还是缓缓踩回油门,将该政策持续放行至今。显然,T86 不仅和中国商家的命运有关,也和广大美国底层人民的物价相关。
就在最近,3 月 17 日,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发布了一则通知,又给卖家们判了“死缓”。
这一通知打破了 4 月份就结束 T86 的市场普遍预期:
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(CBP)的自动化商业环境系统(ACE)将于 2025 年 9 月完成功能升级,重点强化对低价值包裹的监管。

图源:U.S. CBP
虽然官方强调,本次调整仅涉及技术优化,与 T86 免税政策无直接关系。
但对于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的国际环境而言,任何新限制都有更大的分量。T86 已经成为一个关键词,见证着中国商家的兴奋与不安,高悬在繁荣与危机之上。本文将解读 T86 与背后的生存之道。
美国法律中有个原则,叫“De Minimis Non Curat Lex”(法律不拘小节),这是对低价值商品进行关税豁免的法律基石。
但更重要的,是关税豁免条款所诞生的时代—— 1930 年,大萧条时期。
彼时美国的餐厅后厨扔出一桶残羹剩饭,立马有一群饿红了眼的人冲上去争抢。当生存底线都在呻吟,海关还要征收关税促使物价提升吗?
答案写在了《1930 年关税法》中:不应该!对低价商品的免税,也是对底层民生的免税。于是“最低限度”出炉了。
起初,小额免税的适用范围比较小,很多人没有入局去做。但 2016 年奥巴马政府将免税额度从 200 美元大额提幅高至 800 美元,按当年平均汇率相当于 54000 RMB。
而当年新发布的 iPhone 7 在美国的起售价仅 548 美元。
从简单的服饰,到大宗的智能家电,都有可能“免费通行”,大批的中国商家开启狂飙模式。
华强北的 AI 耳机 9.9 美元“血洗”美国;能智能控制的割草机器人,逢人见了都说“amazing”;19.9 美金就能印上自己照片的 T 恤,没有老外能拒绝。
中国人的创新力、生产力实在是太牛了。

图源:GoodsFox
可是,老美怎么会眼巴巴看着中国人赚钱呢?
懂王第一次上线时,曾多次想制裁中国供应链,其中就包括 T86 政策的调整。
但由于疫情冲击等因素,政策调整多次被搁置。
而在政策摇摆的这些年,SHEIN、Temu 等平台已经靠低价横扫美国市场。电商大佬亚马逊花了二十多年,好不容易摆脱“低端商城”的标签,又不得不重新入局,推出“Amazon Haul“。

图源:SHEIN
今年,特朗普重返白宫,第一件事就是“关闸放狗”——签署取消关税豁免的行政令。
现在距离特朗普发布关税声明还有不到 24 小时。
有卖家早已摆烂,反正一直朝令夕改,有生意就先做着呗;有卖家时刻留意动向,紧锣密鼓地准备下一步。

让美国卖家稍缓一口气的,是 CBP 发布的公告。
除了说明系统部署的预计时间是 2025 年 9 月,还包括以下 3 项关键变化:
如果同一收件人,单日收到的包裹累计货值超 800 美元,系统将自动标记并加强审查,旨在打击“化整为零”的避税行为。
虽然 800 美元以下的货物仍享受免税待遇,但清关流程将更加规范化、复杂化,合规性审查预计会更加严格。
这一系列调整释放出两个信号:短期内,T86 的取消可能被推迟;但长期来看,美国政府在逐步收紧低值包裹免税政策,政策红利正加速退潮。
在 3 月底,多家物流商暂停美线发货,即使正常接收发货订单,也要“等子弹再飞一会”,尘埃落定后才能发出。
甚至连亚马逊都发出了一份名为《全球贸易政策动态》的邮件,提醒卖家做好物流延误或变更的准备。
风雨不定,卖家需要尽早评估新的清关方案,如探索海外仓模式。或通过多渠道分批发货,降低单个订单的税收压力,以及延误风险。
而近期的部分订单,可能已出现延误。卖家需加强客户沟通,做好客情维护与安抚。对受影响较大的 sku,可考虑暂缓补货,以降低潜在的库存风险。
面对诡谲多变的环境,跨境卖家该思考的是:在美国市场的长期定位。
许多卖家已加速向东南亚、欧洲、中东等市场拓展,留得青山在,哪怕没柴烧。
未来,跨境电商将越来越依赖品牌溢价,只有在保证利润的前提,才有更多可能的空间。品牌化、精品化、个性化产品,或许是未来突围的关键。
在美国建立海外仓、与美国分销渠道合作,甚至考虑注册美国公司。
就像印尼市场,在本地注册、建厂,你可以赚走他们的钱,但也留下一部分。
新的政策来临时,会催生新的解题方法,毕竟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。而归根结底,出海的终局就是本土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