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 T86 取消了。
无论货值多低,中国商品都将不再享有800美元以下免税的便利,且需按照法定入境类型(如01类或11类)报关,缴纳所有适用的关税和费用。
此外,从2025年6月1日起,每票货物的特定关税也将由100美元上涨至200美元。
针对这一政策变化,我们问了问 AI,中国商家还有哪些野路子能走?(本文由AI辅助创作,观点仅供参考,请大家做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市民。)

关税风波席卷已久,无论是中国跨境商家,还是服务商,都没有坐以待毙。
行业内,已经有一批人在风险与收益之间,寻找到新的平衡。
1. 低报税策略:从高报回归“真实成本”
过去不少商家为了在物流出问题时争取更高的赔偿,会选择“高报税”。
但随着关税风波,部分商家开始转为按成本价申报,以降低税费支出。
问题是,这类低报行为本质上存在被 CBP 抽查的风险。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趋紧的大环境下,抽查的概率和力度可能会持续上升。
换句话说,这是一场“赌概率”的游戏。
来源:即梦AI
2. 中转报关:借道东南亚,曲线入美
部分商家选择通过东南亚国家(如越南、泰国)企业出具原产地证明,实施中转报关,绕开“中港直邮”路径。
这种方式短期内看似可行,但政策漏洞能否长期存在,是个未知数。
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(CBP)会通过算法,检测贸易模式中的异常情况。例如越南或墨西哥等国家的出口突然激增,超过其已知的生产力,CBP 就会将其标记为调查对象。
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“黄原胶案件”。2024年4月,CBP 对一家涉嫌通过墨西哥转运中国原产黄原胶的进口商展开调查,理由是根据生产数据和贸易模式的“合理怀疑”。
尤其是在 2026 年美国-墨西哥-加拿大协定 (USMCA) 审查临近之际,转运被标记为优先事项。
不过也有部分美国的专家担心,即使 CBP 有超 6.5 万名员工,但只有一小部分专门负责贸易执法。同时,每日有近 400 万件通过“最低限额”进入美国的货物,每一件货物都做非侵入式检验(NII)和文件验证,几乎不可能。
对此,CBP 还会将部分责任转移给进口商和报关行,要求他们“谨慎”核实原产地。
如果由 CBP 查验到不合规,再对他们进行处罚、没收,甚至撤销进口特权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,目前仍有货代支持“双包”模式。
这一策略依旧属于“高风险换收益”的操作,适合有一定规模、能承受查税成本的商家。
2. 越南建厂:门槛高、风险大
另一个热门选择是“脱虚向实”,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厂,真正将产地转移出中国。这不仅能规避原产地税务问题,还可能享受部分东盟国家与美国的贸易协定优惠。
但问题也不小。
一是建厂本身投资高,周期长,短期内难以实现收益转化;二是政策风险仍存,美国有可能将相关限制扩大至中资在越南的工厂;三是市场竞争激烈,甚至有卖家调侃“我们去越南是想赚钱,越南人比我们更想赚钱”。
3. 转向其他市场:但“替代美国”的空间有限
一些商家考虑布局中东、拉美或欧洲市场。但现实是,美国的消费力几乎无可替代。
甚至欧盟已对中国商品表态“不能倾销”;另一方面,其他地区多语种、多文化的特性让运营成本上升,小语种人才短缺更是一大痛点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家就此走入绝境。短期内,这种剧烈调整的确会“先倒下一片”。
长期来看,中国人的商业敏感度和执行力从未令人失望。
过去十年,无数“从无到有”的新品类崛起正是最好的例证——也许未来的突破口,将是一种新品类,或是向高附加值跃迁的产品升级。

来源:Pexels
美国消费者习惯了高性价比的商品,一旦中国供应链被切断,商品涨价、供应受限,美国社会的反弹可能会更为剧烈。
中国商家正处于十字路口,是选择调整申报结构,还是重构供应链、重新找市场,每一步都需要冷静权衡。
唯一确定的是,美国市场的“红利期”已过。
LinkedIn: https://www.linkedin.com/in/goodsfox-helper-365450282/
全球电商洞察: